量子占星彭定轩/2022年版
人类个体一旦凭借精神中宇宙的信念,开始使用某种观点,来解析自己跟他人的流年,就开始将内在小宇宙投射于外,并随着经验案例越来越多,逐渐将他人纳入其中,一旦形成流行、普及于他人使用的风气,小宇宙就扩大成为中宇宙,可称「知识圈」。
因为,诸多N限流年法,是将实际天体位置(Transit)以不同比例所换算出的「比例缩时」,如次限法的一天等于现实的一年,缩时约等于1比365;三限法的一天等于现实的一月,缩时约为1比30;微限法的一月等于现实的一年,缩时比为1比12。
因此,本人可自称「发明」了一套全新流年法,公式是将一天时间换算成实际一周的运势,等于缩时7倍,称为「周限法」;或是一周时间换算成一年运势,等于缩时52倍,命名为「量子限」,并请人设计手机软件、加以推广普及。
如此,原本私密的「微宇宙」观点,一经「小宇宙」使用越加频繁,搜集越多符合理论的事例,就觉得准度越高,进而被旁人认可与使用。换句话说,个人创造的微宇宙,若能持续透过小宇宙投射于外,在主客观不停反馈之下,形成坚定的个人信念。其中被他人外界所采用者,将越来越普及与流传,形成一套「中宇宙」理论。
一门纯粹的逻辑思想,就从小宇宙的个人经验变为知识技巧,再形成中宇宙的学说或理论,最后有可能成为大宇宙的适用定律及普遍法则。人类在各种知识领域中,都是如此运作,不停「用内在信念创造外在经验、又以外在经验巩固内在信念」,累积越来越多实证案例。
同理可证,每个人都是依据自有模式,对外界中宇宙的环境讯息,予以特定筛选,形成某种投射模式,创造出自身认定真实的小宇宙。而每个人受到生物性感官与个体化认知的局限,又以为由内在投射,并用外在感官--眼耳鼻舌身意--所认知到的中宇宙与大宇宙,乃唯一且客观、普遍性存在的。
实相如下,除了适用于整个大宇宙的定律(光速、四大作用力、化学周期、分子细胞学等),每个人所察觉的这个世界,占比约50%是由超意识的信念,包含大宇宙的普遍现象与物理法则之认知(比如太阳东升日落、夏季热冬季冷)」,可谓完全客观、放诸四海皆准。
还有40%是无形的潜意识,包含中宇宙的家族业力、创伤刻痕、情感记忆,此部分是主客观参杂不一,因为「回忆只选择那最美(丑、痛、好……)的部分,予以强化放大」;其中,只有不到10%是「自由意志」,由头脑的理性认知与逻辑推演所组成,大半属于主观,人格特质越理性务实者,教育程度越高及知识层面越广者,相对较为客观。
于是,超意识的信念指引、潜意识的情感制约、头脑认知加理性评估等三大部分,综合成为人格特质与行为模式。每个人因个人、社会、世代行星所代表的不同意识层面,遭受不同刺激,在个人独处、亲友作伴、熟悉小群体、陌生大团体等不同时机及差异环境下,致使人格表现的比重变化。
大多数人在平日独处时,展现个人行星的好动活跃或好静慵懒,在家庭小团体中,显现社会行星的外向合群或内向孤僻、适应力强打成一片或坚持独特不与群同,在社会大团体中接收世代行星的集体能量,表现出举世罕见的天才另类或万中无一的怪胎奇葩。
每人同时具有十大行星象征的次人格,多层次自我在意识、潜意识、超意识等层面交互融合,所投射出不同的外在世界。个人依此接收的投射反馈,认知体验各不相同,而构建出无数平行共存的「个人小宇宙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