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占星彭定轩/2019年版
在地球上,各处不同气候环境及居住地域的人类族群,自然衍生出相异的民族性,具有不同的思维倾向。不约而同,各大古老文明在发展演进中,基于理性思辨的大脑需求,都依自身的统计、思索及归纳,将生存的社会环境中,观察到的多样人类性格和行为变化,分门别类加以标注,创造出大同小异的理论体系。
不同之文化族群,透过不同周期的运行规律(西洋占星、七政四余),亦或循环性的人为排列(紫微、八字),将各种象征性元素,如占星中的星座与行星、八字中的五行等,组织成繁复的符号系统。再以之作为观察人事变迁,评估成败机率,以便做出施政决策的工具,并逐渐从宫廷皇家普及到民间,终至形成广泛的「集体思考模式」。
如四柱八字中,日干为己、日支为丑,是一种符号注记,紫微斗数盘中,「七杀落官禄宫」是一种象征标签,亦或西洋占星盘中,「土星巨蟹座在第十宫」,也是一种人为观点。
如此一来,使用占星、八字、紫微等同种系统的观测者,便可将具有相同标签之他人,予以分门别类。同时观察比较拥有相同注记的两人,是否有着类似的性格及行为,亦或分析类似性格行为的两人,是否拥有相同的标签。
更进一步,观测者将个体的性格特质,其先天特质与发展倾向,在后天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和生命趋势,与命盘的行星、星座、宫位、相位,透过「模糊逻辑」的模拟,充分「归因」连结。
最后,观测者将个体之命盘的排列,与天体的象征(星座)与运行变化(行星与相位)做出联想,试图把人类生命与宇宙规律之间,建立相互依存的「高层秩序」。
而观测者(占星师或研究同好)身为翻译者及转述人,将个人命盘中行星落入的星座宫位及相位,当成字母及符号,层层组织架构,并联想成词组、句子、段落及章节,以精确描述该命盘主的性格、行为、际遇及事件。
换句话说,占星的观测心得经常需要说出来,使观测者与被观测者相互理解、取得某种共识,而非单方面预测、做出最终判断,此乃量子占星的第四种核心概念:「语言性 」。
结论,「占星并非放诸四海,皆普遍验证之自然科学」。
问:「为何会准」?
答:「因为有人以此观点模式去看了!」
解释,当没人去看去算时,某个生命体是何状态,永远呈现机率性的量子态,无数多种可能性的量子态,交错迭加在一起,「薛丁格的猫」既已死了,也还活着。
一旦有人以某种特定模式(占星、紫微、八字、灵数)去看了,原本许多可能性的量子态便瞬间「坍缩」,形成百分之百的确定性。如果没有人去看呢?一个人的存在状态,无论是心理、性格、行为、运势,是否符合占星(八字、紫微、灵数)的法则?将永远不知!
无论西洋占星、印度占星、马雅占星、生命灵数、四柱八字、紫微斗数、七正四余,诸多神秘学系统,都是人类族群在文明发展中,选择运用某些「共通性」的符号做为元素,组织架构出的一种「逻辑性」思考,「相信就会看见」、「相信就会发生」,俗称「哲学」亦或「信仰」!
占星如同「膜拜星体」的宇宙宗教,使人的主观意识上,感受到无形且无限的指引之力,自身不仅是孤单的个体而已,更是「广大存有」的一部分。在客观的秩序规律中,为人类存活于世的意义,赋予更宏观、更超越、更崇高及长久存续的「自我诠释机制」。
「究竟是风在动?还是幡在动?」「非也非也!是你自己的心在动呀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