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占星彭定軒/2022年版
人類個體一旦憑藉精神中宇宙的信念,開始使用某種觀點,來解析自己跟他人的流年,就開始將內在小宇宙投射於外,並隨著經驗案例越來越多,逐漸將他人納入其中,一旦形成流行、普及於他人使用的風氣,小宇宙就擴大成為中宇宙,可稱「知識圈」。
因為,諸多N限流年法,是將實際天體位置(Transit)以不同比例所換算出的「比例縮時」,如次限法的一天等於現實的一年,縮時約等於1比365;三限法的一天等於現實的一月,縮時約為1比30;微限法的一月等於現實的一年,縮時比為1比12。
因此,本人可自稱「發明」了一套全新流年法,公式是將一天時間換算成實際一週的運勢,等於縮時7倍,稱為「週限法」;或是一週時間換算成一年運勢,等於縮時52倍,命名為「量子限」,並請人設計手機軟體、加以推廣普及。
如此,原本私密的「微宇宙」觀點,一經「小宇宙」使用越加頻繁,蒐集越多符合理論的事例,就覺得準度越高,進而被旁人認可與使用。換句話說,個人創造的微宇宙,若能持續透過小宇宙投射於外,在主客觀不停反饋之下,形成堅定的個人信念。其中被他人外界所採用者,將越來越普及與流傳,形成一套「中宇宙」理論。
一門純粹的邏輯思想,就從小宇宙的個人經驗變為知識技巧,再形成中宇宙的學說或理論,最後有可能成為大宇宙的適用定律及普遍法則。人類在各種知識領域中,都是如此運作,不停「用內在信念創造外在經驗、又以外在經驗鞏固內在信念」,累積越來越多實證案例。
同理可證,每個人都是依據自有模式,對外界中宇宙的環境訊息,予以特定篩選,形成某種投射模式,創造出自身認定真實的小宇宙。而每個人受到生物性感官與個體化認知的侷限,又以為由內在投射,並用外在感官--眼耳鼻舌身意--所認知到的中宇宙與大宇宙,乃唯一且客觀、普遍性存在的。
實相如下,除了適用於整個大宇宙的定律(光速、四大作用力、化學週期、分子細胞學等),每個人所察覺的這個世界,占比約50%是由超意識的信念,包含大宇宙的普遍現象與物理法則之認知(比如太陽東升日落、夏季熱冬季冷)」,可謂完全客觀、放諸四海皆準。
還有40%是無形的潛意識,包含中宇宙的家族業力、創傷刻痕、情感記憶,此部分是主客觀參雜不一,因為「回憶只選擇那最美(醜、痛、好……)的部分,予以強化放大」;其中,只有不到10%是「自由意志」,由頭腦的理性認知與邏輯推演所組成,大半屬於主觀,人格特質越理性務實者,教育程度越高及知識層面越廣者,相對較為客觀。
於是,超意識的信念指引、潛意識的情感制約、頭腦認知加理性評估等三大部分,綜合成為人格特質與行為模式。每個人因個人、社會、世代行星所代表的不同意識層面,遭受不同刺激,在個人獨處、親友作伴、熟悉小群體、陌生大團體等不同時機及差異環境下,致使人格表現的比重變化。
大多數人在平日獨處時,展現個人行星的好動活躍或好靜慵懶,在家庭小團體中,顯現社會行星的外向合群或內向孤僻、適應力強打成一片或堅持獨特不與群同,在社會大團體中接收世代行星的集體能量,表現出舉世罕見的天才另類或萬中無一的怪胎奇葩。
每人同時具有十大行星象徵的次人格,多層次自我在意識、潛意識、超意識等層面交互融合,所投射出不同的外在世界。個人依此接收的投射反饋,認知體驗各不相同,而構建出無數平行共存的「個人小宇宙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