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占星彭定軒/2014年版
陽光、風雨、春夏、秋冬——大自然的純潔與恩惠無法描繪,
永遠賜給人們健康和歡愉。
難道我不應與大地知性對話?難道我不是綠葉、沃土的一部分?
——亨利.梭羅《湖濱散記》
自古至今,總有許多人將世事萬物的興衰,歸結為天意,認為冥冥之中,有一股無所不能的力量,謂之「神」,在操縱世事的變化。人類為了探求上天旨意,想方設法尋求「合理」的解釋,找出表象變化的背後原因。
古今中外的人類思想,都具有強烈的動機,想要得知:「我從哪裡來?」「為何而來?」「死後往哪裡去?」在文明尚未出現的社會中,如此「形而上」的問題,通常是由「故事」及「傳說」負責回答。
為了解答這些問題,各個不同地域種族的文明,都有一套自我建構的說法,謂之「神話」。為了解釋神話中,不同角色與情節發展的因果結構,自然又會產生出此結構是如何生成的理論學說,隨年代發展,演變成為宗教。無論是佛教、回教、祆教、基督教,其教義中都記述了宇宙的結構,好讓信徒們在上天堂或下地獄時,皆有路標可循,不致迷路。
人類對於不確定的未知,只要是足以使自己頭腦安心的「方案」,無論宗教、神話、傳說、習俗、自然現象,都可能成為一種信仰系統。古代人認為太陽及月亮,逐日逐月地,對人類所處環境發揮影響,是顯而易見的,以致進一步賦予日月星辰某些象徵意義,將其視為神祉來崇拜,理所當然。
現代占星學的萌芽,始自西元前三千年的西亞「兩河流域」文明時期,當地住民是以「神性膜拜」為主要思想,蘇美人開始使用楔形文字,為天空中聚集的星群命名,並逐年記錄下一些天文現象,如日蝕、月蝕、逆行等。
後來巴比倫人發明了幾何計算,把天空圓周畫為360度,並依月亮通過的區域,分為17或18個大小不等的區域。到了後期,才把太陽運行通過的軌跡「獸圈」,也就是依循著黃道帶,將天空分為十二個大小相等的區域,成為現今的黃道十二星座。現代占星學中的星座名稱,如金牛座、獅子座、天蠍座等,均可追溯至此文明期。
到了古巴比倫和亞述文明,人類更形成了一種觀念,將天體運行視為神的意志,而天體的位置及運動,對於人世間的興衰變化,將產生「因果性」及「決定性」的影響作用。
在之後更演變成,人們將肉眼所觀察到的七顆行星,太陽、月亮、水星、金星、火星、木星及土星,以自身不同文化,如希臘、羅馬、埃及等,各自所尊崇的神明為名,賦予每顆行星特殊的神性來作演繹,把神明意志與行星運行間,建立起奧妙的「同時性」。
此種「天上如是,地上亦然」(as above so below)的相感關係,彰顯自古以來,人類就明白己身根植於自然世界,不可分離。古代文明之宇宙觀,將人和自然萬物視為「同一整體」,為滿足發達人腦「預知將來」的需求,西洋占星學就此誕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