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占星/彭定軒2012年版
《關於宇宙本質的各家觀點》
這個世界究竟是用什麼組成的?是火?是水?還是風?或是由多重元素相互交織而成的呢?
以宇宙的構成元素為論點的自然哲學家,當時眾說紛紜 ,僅取重要學說臚列如下:
一.
泰利斯(約 624B.C.~547B.C. )「西方哲學之祖」 , 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「水」 ,「 萬物都生於水 , 又復歸於水 , 世界萬物生滅變化 , 唯有水不生不滅」。
三.
阿納克西米尼(約 585B.C.~525B.C. )阿納克西曼德的弟子,相較於前兩位始祖認為世界是從某種東西產生的,他主張空氣是萬物的本原 。 宇宙是某種東西以不同的型態存在於世界之中,而此種東西就是「氣」,他並主張不論是大宇宙(世界)或是小宇宙(人類),同樣是由氣所組成。
四.
畢達哥拉斯(約 590B.C.~510B.C. )「西方數學之祖」,他主張世界由「數」所構成,數學的本質就是萬物的本質,世界是由數的比例所規定的,萬物的根源是一,由一生二,進而產生出各種元素。
五.
赫拉克里特斯(約 600B.C.~500B.C. )「西洋辨證法之祖」,他認為萬物都在不斷流轉,「我們無法踏進同一條河中第二次」 。 他主張萬物的本原是「火」,火產生一切,一切又歸於火,此種火是某種類似動能的本質 。 他提出世界是由相反物質調和而形成,萬物的生成變化皆是矛盾對立,在萬物鬥爭衝突的過程中,表現出對立者的統一性。
六.
恩培多克利斯(約 493B.C.~433B.C. )「四根說始祖」,他主張火、土、風、水是化生萬物的四個根,並認為四種根在交叉混合與分離的過程中,會產生「愛與恨」等各種現象,此種說法廣為後世所採用,並成為占星學的主要理論。
七.
德謨克里特斯(約 460B.C.~370B.C. )「原子論始祖」,他主張一切物質都是原子的集合體,原子( atom )的語意是無法再進一步分解的東西,他認為世界是無數原子,以不同形式、不同方向、不同排列方式建構而成的。
八.
柏拉圖(約 427B.C.~347B.C. )「理型論始祖」,他主張理型( Eidos )代表萬事萬物的本質,有形的物質背後一定有其本質,本質是真實存在的,現實只是假象 。 他認為造物主用四大元素來創造物質世界,物質再加上理型——世界靈魂( world-soul )成為生命,世界靈魂就是生命被創造時就「存在」,但又分別「自同」和「他異」,這三種所混合成的,萬物就是由物質再加上世界靈魂所組成。
九.
亞里斯多德( 384B.C.~322B.C. ) 「自然哲學始祖」,柏拉圖的弟子,他認為柏拉圖的主張,「萬物都具有不變的本質理型,現實只是假象,理型能脫離現實而存在,理型的重要性在現實之上」的想法是錯誤的 。相對地,亞里斯多德認為現實無法與理型區分開,彼此是普遍與個別(第一實體與第二實體)的關係。
他進一步分析四大元素是由純質料構成,它的內部含有冷、熱、乾、濕四種特性,四種特性的相互結合形成四種元素:「熱加上濕→風」、「熱加上乾→火」、「乾加上冷→土」、「冷加上濕→水」。
亞里斯多德並提出地球是球形的,位於宇宙的中心 , 地球本身不動 , 其他天體圍繞著地球旋轉 , 天體圍繞著地球運動分為若干層 , 如月亮天 、 金星天 、 太陽天等 , 依序排成同心圓 , 宇宙的最外層是不動的推動者 ,即「神」是一切天體的根本動力。
亞氏建立的宇宙模型,對占星學影響極為深遠 , 經過後世托勒密( Claudius Ptolemaeus ,約90年—168年)的整理 , 形成「地球中心」體系 ,至今一直是占星學的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