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 占星的相位詮釋法量子占星 / 彭定軒2013 年版
西洋占星學 堪稱一門人生的 幾何學 ,為何如此形容?古代占星學的發展源起,正與歐幾里得(註一)活躍的時代重疊;近代占星學的復興則從十七世紀開始,與笛卡兒提出解析幾何(註二)的方法論不約而同。
占星圖的繪製需要仰賴精密的幾何計算,占星學的理論架構,也和幾何學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,這種巧合是否具有人類時代思想的同時性發展意涵呢?現在讓我們以幾何學的角度,來解析占星學的詮釋方法:
基本的解盤程序是以行星落入星座這條線 ,當作心理意識的特質描述,行星落入宮位當作生活領域的行為描述,行星之間的相位,當作個人與外界人事互動造成的回饋影響。必須將「兩兩成對的因素」連成線,再將線組成平面和立方體,乃至於超立方體的思維架構,方能面面俱到。
如以行星、星座、宮位、相位、宮主星等占星圖中的要素 ,當成一個個點的「零維度」,則行星落入星座,可當做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的「一維度」,行星落入星座加上行星落入宮位,則是兩條線圍成一個平面的「二維度」,如再加上一個要素,譬如某一行星與另一行星的角度相位,則形成「三維度」的立方體。
舉例說明,火星代表一個點 ,是零維度;火星在獅子座則是兩個點連成一條線,是一維度;火星獅子座且落入第二宮,代表兩條線組成的平面,是二維度;火星獅子二宮與海王星呈現某一相位,則成三維度。
以此類推,同時將海王星落入的星座與宮位 ,和火星之間呈現的相位等要素,一一加入之後,如此一來,不就變成六維度的「超超超立方體」了嗎!?
註一:歐幾里得(約 B.C.325 年— B.C.265 年), 古希臘 數學家 ,被稱為「幾何之父」。他最著名的著作《 幾何原本 》是 現代 數學 的基礎,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教科書。
註二:解析幾何( Analytic geometry ),又稱為坐標幾何( Coordinate geometry ),最早被稱作 笛卡兒 幾何,是使用 代數 方法進行研究的 幾何學 。通常是使用二維或三維的 直角坐標系 來研究平面、直線、曲面和圓的 方程 。一般認為,解析幾何的提出是現代 數學 的開端。 1637 年 , 笛卡兒 在《 方法論 》的附錄「幾何」中提出了解析幾何的基本方法。